Introduction of PI

徐放,博士生导师,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学士与博士学位,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广东特支计划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高通量高分辨全脑三维成像及图像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解析神经环路与绘制脑介观图谱,以理解脑认知与脑疾病的结构基础,曾首次实现了对猕猴的全脑微米分辨率介观图谱解析。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重大项目课题、深圳市优青等项目,代表性论文包括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Methods、Nature Medicine等。


Research Area

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社交网络,大脑内的神经元也通过相互联接,形成复杂的网络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功能的行使。2022年11月4日,《科学》杂志推出大脑联接特刊,并以《没有神经元是一座孤岛(No Neuron is an Island)》为题发表编辑评论,强调大脑并不只是细胞的简单堆叠,脑内的每个神经元通过广泛延伸的突起联接了几千个其他神经元,包括它附近以及远在其他脑区的神经元,神经信号在这些联接通路上有序传递,协调操控完成身体功能、行为和思想。

神经科学领域一个较大的研究方向便是从动物具体的认知与行为出发,如感觉、运动、睡眠、本能行为、学习记忆等,通过假说驱动(hypothesis-driven),借助于环路示踪、光电监测与调控等前沿技术去观察和干预这些认知与行为,探索特定基因、特定细胞类型、特定环路联接方式与认知行为的关联性与因果性。所见即所得的显微成像技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受限于光学显微镜视场大小的限制,通常每次仅选取百微米至一毫米以内的区域的神经元结构和放电活动,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对多个区域综合分析认知行为相关的神经环路。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我们建立了一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团队,发展出强大的高通量显微成像技术管线(Xu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1),并受益于深圳市对于脑科学研究的大力支持。我们深感可以践行另一种研究范式:以大规模神经环路示踪为出发,在整脑以至全身的范围内,大规模解析神经元之间的联接通路,然后通过数据驱动(data-driven),从而解析这些神经环路所承载的认知行为。